“四色行动”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时度效

发布者:gaoyun发布时间:2021-11-26浏览次数:1559

江西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史力行,通过“四色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走心。

突出党建引领,“红色行动”引领事业发展

学校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红色行动,扭住党史学习教育与党建工作结合的关键点,发挥实地调研、面对面座谈的作用,找准困扰师生的闹心事;运用查缺补漏“放大镜”,找准事业发展的瓶颈,进而推动党建基础夯实、党建品牌树牢、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党建促进融合。以基层党建党建“三化”建设和“金扁担”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螺旋”融合。学校党委书记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困扰学校事业发展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家村”为切入点,将配合政府“三家村”整体搬迁纳入学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清单”。积极整顿软弱涣散的“三家村”党支部,成立校地联合党支部,发挥党员攻坚克难作用,实现“三家村”整体搬迁有序推进。学校各级党组织聚焦困扰事业发展的“老大难”或历史遗留问题,党组织负责人扛起直接责任,带领班子成员和党员冲在一线,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短缺、科研场所紧缺和学科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提质增效。

红色宣讲解渴鼓劲。将赓续红色血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用好毗邻方志敏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优势,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故事,组建师生红色宣讲团,满足师生学深悟透党史的迫切需求。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讲活动,组建博士宣讲团,赴全校各二级党组织和机关各支部开展宣讲,有效解了师生党员的理论学深的“渴”。组建“红色之声”学生宣讲团,深入教室、寝室开展宣讲活动,形成讲学互动、以讲促学的浓厚氛围,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让师生学得解渴听得敞亮。目前,已组建21个宣讲队伍,宣讲104次,线上线下聆听2.8万人次。

红色志愿担当使命。依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发挥党员干部“先锋队”“突击队”作用,尤其时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今年上半年来,开展了“青春心向党、志愿我先行”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8000余名师生党员参加传承红色基因、帮困扶弱、生态环保、校园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1800余名师生党员参加校园文明风尚志愿服务区创建活动,让师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谋实事、干实事的信心和决心。依托校领导接待日平台,举行校领导接待日活动4次,收集、现场解答和办理涉及师生切身利益事项239项。依托科技特派团和农业大讲堂载体,开展教师党员“亮身份、解难题”活动,组织100名教师党员,深入到泰和、上栗、余干等30余县市的农户家里、新型农场和养殖场解决难题。

优化科技服务,“绿色行动”助推强农兴农

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校内校外两个服务主体,发挥自身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以“绿色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科技服务,打好种业翻身仗,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一对一”攻难关。面对种业补短板、破卡点的迫切需要,学校积极扛起农业院校的担当,发挥自身优势,组建生猪、水稻“卡脖子”技术攻关团队,推动“种源”和技术创新难题解决。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副校长贺浩华教授分别带领团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研发生产技术改进、种质资源发掘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等系列成绩。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创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家猪育种基因芯片——“中芯一号”,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贺浩华教授团队选育出淦鑫688、五丰优T02521个高产优质双季稻新品种,得到了省委书记易炼红的充分肯定,贺浩华教授入选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瞿明仁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和使用高档肥育添加剂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了高档牛肉生产难点,生产出A4级高档牛肉,填补了江西省高档牛肉生产的空白。培育出46种彩色油菜花,在婺源、崇义以及外省等20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自主培育的花生新品种首次突破千斤大关。

科技小院“点对点”解难题。为破解科技服务受时空限制难题,学校将优化科技服务纳入校领导领衔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方法,成立19家科技小院,将过去“候鸟式”科技服务转变为“定点式”科技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当地的养殖户、种植户解决产业技术问题50余个;150名驻院师生驻守农业生产一线,为当地培训专门技术人员2.8万人次。200余名科技特派团专家持续服务在100个市县区,在农民家门口、生产一线手把手传授水稻、香料生产、龙虾养殖等技术,累计为农民解决种植、养殖和生产等难题1.8万个。组织党员教师奔赴赣县、泰和、横峰、东乡、安远等地,围绕芋、竹篙薯、甘薯、花果芋、红芽芋、紫山药的生产技术难题,举办巡回培训班,讲授相关知识技术、解答生产实践难题。

科技人员“手把手”教技术。群众有所呼,党员有所应。井冈山蜜柚科技小院临时党支部解决井冈蜜柚科学施肥和绿色发展等10余项难题。党员教师赴横峰县为红薯种植大户讲授栽培技术,深入田间与农民同劳动,现场指导红薯等农作物栽种。曾志将教授团队深入永修、石城、宜春等地,传授中蜂免移虫育王技术。刘木华教授团队研发出水稻精量直播机,实现直播水稻成行成穴有序种植。瞿明仁教授团队为肉牛产业研发了肉牛高效育肥等技术,形成《南方发酵床肉牛养殖技术》洪泰模式,获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依托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线上直播传授油茶实用技术,11.55万人次线上聆听学习油茶知识。油茶种植团队赴泰和、抚州等地指导和解决病虫防控、树形改造等问题,点对点解决生产实践技术难题,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聚焦师生需求,“金色行动”增进民生福祉

学校坚持以小切口展现大变化,把师生的“问题清单”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履职清单”,以金色行动推进附属学校“双减”、保育院服务优化、交通环境整治和教职工居住环境改善等,有效提升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试点加装电梯,居民“一键直达”。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校领导领衔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账单”,积极向属地政府争取先行试点支持,组织召开业主座谈会、协调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推动学校西区新集22单元、72单元加装电梯工程实施和71单元、3单元项目审批,极大地提升居住功能和品质,让更多教职员工早日过上“直达幸福”的生活。

实施道路改造,师生“一路通达”。会车难、停车难、路面破损是过去学校北区教学区真实写照。学校就将北区教学区道路“白改黑”纳入校领导领衔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项目清单。2021826日,学校北区教学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全面完工,3公里长的道路“大变身”,20000平方米面积的改造完成,完成雨污分流、道路拓展及停车场建设工程,实现道路更加宽敞明亮、雨污管网更加完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电力管线更加整洁有序,广大师生对校园环境品质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安装智能电桩,师生“一扫解忧”。开展学校家属区和校园宿舍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飞线充电”等源头治理,学校将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纳入学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项目清单。多次组织师生代表、居民代表和相关企业等主体坐下来协商,梳理出“服务清单”,对充电桩安装数量、地点、充电计费等内容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经过多轮邀约协商后,施工企业免费施工,6个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的72个充电桩于7月份全部完工,并专门搭建车棚,扫码充电,得到师生广泛好评,实现“小民生”构建“大和谐”。

改进办学条件,教职工“放心安心”。学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优化附属学校、保育院服务。推动附属学校全面落实托管服务,开设足球、书法和绘画等25余种课后服务,有效解决教职工接送孩子难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家长的肯定。加快推进保育院扩容增质工程,优化学前教育和托管服务,根据教职工上下班时间,调整幼儿入园、离园时间,解决了青年教职工早上课、晚下班接娃的后顾之忧。举办“江农特色自然课程—稻香文化”研学活动,引导小朋友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与辛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办学(园)质量。

改善教学设施,“蓝色行动”提升人才质量

教学设施改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学校将人才培养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以蓝色行动推动教学条件改善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实践基地数量增加。

改善教学条件,学生“看得更清,听得更真”。学校利用暑期全面改造升级教学设备,实现网络中控、高保真吊麦式智能扩音,增设大屏显示器,更新投影仪和电脑,让课堂“看得更清,听得更真”,切实增强教师教学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增加智慧教室数量,既满足师生对智慧教室需求,也拓展了教学空间,营造了“处处可书写,处处可研讨”的环境,实现课堂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课堂转变。

改善学习环境,学生“学得更真,研得更深”。校领导将解决研究生学习科研场所需求作为自己的履职清单,将东区4栋和5栋改造为研究生宿舍楼,建设了一批研究生教室,有效改善了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场所的条件。同时,改善校本部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场所条件。在学生宿舍楼下种植绿植、草坪,在宿舍楼梯间摆放绿植,进一步美化宿舍环境。新建和改造一批活动室,配齐教学设备,有效解决了研究生上课教室、自习室紧张问题。

改善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有平台有成效。安排专项经费,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继建成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猕猴桃园等基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同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软件院与宜春市共建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有效解决了学生专业实践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将以群众评议、部门评价、综合评估为契机,不断办实事、开新局,一件一件抓落实,持续解决“急难愁盼”,推出更多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的实招硬招,建立健全为师生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供稿: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   王稀珍  审核:贺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