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中心组深入学习“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5-12浏览次数:605

校党委中心组深入学习“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石庆华、潘晓华、黄路生作中心发言
    本报讯(高芸)3月19日上午,校党委中心组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厅进行理论学习,党委书记王树林主持。会议围绕“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校长石庆华、副校长潘晓华、黄路生作中心发言,就一号文件出台背景、农业院校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等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并谈了有关建议和看法。
    校长石庆华首先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向大家介绍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情况。他指出,农业院校必须参与科技工作,尤其是要参与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中去,今年我校在国家实施的200多个产业项目中只参与了一项,科研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有些专业的教师应尽早准备转产业研究,要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搞功能型实验站,或者参与到他人的项目中去,争取参与到国家的大项目中去。
    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如何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实际贡献,石庆华谈了三点体会。他指出,农大首先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我校是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涉农专业是科研的主体,为“三农”服务是农大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推广的关系,正确认识涉农专业的社会贡献和非农专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于涉农专业随着国家的“三农”政策倾斜,还要进一步扩大涉农专业建设。
    石庆华指出,农大要为“三农”服务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2008年我校的工作重点是突出人才问题,我校教师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今后要提高博士的培养质量,要针对不同专业特色来引进人才,哪些专业重点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哪些专业重点是引进有水平、能干事的业务骨干,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尽快采取对策。学校的科学研究要与生产紧密结合,科研要从生产中找课题,科研成果要应用到生产当中去,提高成果的转化率,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石庆华指出,学校还要加大为“三农”服务的政策引导。结合特色专业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给予倾斜,对推广中作出贡献的教职工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优惠。学校一定要采取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经济奖励措施,突出业绩。
    副校长潘晓华从回顾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入手,着重分析了2008年一号文件的背景、特点和亮点,并就我校如何贯彻一号文件精神谈了看法。潘晓华说,我校的定位强调以农为优势,学科发展不仅包括涉农的自然科学,还包括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都应该能为“三农”服务,这才是农大的特色,不能把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边缘化。我们要以农为优势,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强化农大的特色,正确理解办学定位,增强凝聚力,使服务“三农”的能力更强。其次,要切实提高创新能力,想方设法进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去。农大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教师要多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学校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学科点和院系要成为举荐优秀人才的主体,设立人才岗位。第三,教师要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与能力。涉农专业能直接为“三农”服务,人文社会科学也要围绕三农进一步加强科研,推动“三农”问题研究和探讨。第四,要切实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副校长黄路生在发言中说,我校要发挥学科特色,稳定学校地位,确立了教学研究型的办学地位,就要按照目标决定政策和措施,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指导学生解决农业产业中的实际问题,科学研究得不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那么学校的发展就会令人忧虑。我校要科学发展农业高校的人文社科,发展非农学科,为农大提供大学文化的保障,文科专业如果能与农业产业、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就会成为其他高校所没有的特色,农大学科要结合这种优势来发展。我校还要服务国家需求,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校领导王树林、石庆华、毛学东、徐兰宾、王华林、潘晓华、李明及中心组成员百余人参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