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纪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5-11浏览次数:2723

年终岁末,江西农业大学全体教职工充满了激情和成就感,2005年底,该校副校长黄路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江西省高校"十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2005年度全国畜牧领域惟一获奖单位,2006年4月,黄路生教授又成为江西省第一个本土产生的德国"洪堡"学者;2006年8月,该校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杜天真教授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江西省获得该奖项的两名教授之一;还是2006年,贺浩华教授获得国家农业部100万良种繁育基地科研立项;任军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这些荣誉的取得,无不与学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学科强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这样的战略决策,使得学校实现了建设与发展的精彩跨越。

新区建设求实际

2006年底,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经贸学院和外语系搬进了新的办公大楼,他们的搬迁意味着江西农大经过2年时间兴建的新教学区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了,教学大楼、文科楼、生物信息楼和办公大楼,四栋风格一致的青灰色大楼矗立在原来的一片荒地上。
据了解,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和2006两年,完成的工程项目分别为101603平方米和17988平方米,投资额分别为11583万元和3210万元,这区区的14793万元包括了新教学区的全部建设、颇具规模的体育馆、正式比赛规格的游泳馆、风景优美的翠湖公园、以及两栋新青年教工宿舍、两个实训基地、学生公寓和其他的一些道路、围墙、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暗房、暖房、绿化亮化等等。
新教学区的落成,使得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办公条件、教学条件和住宿条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仅这两年完成的工程项目,就解决了1024间学生宿舍4096名学生和144间288名青年教工的住宿问题,崭新的教学大楼可同时容纳14924名学生上课。
从农大这两年的校园建设可以看出,他们不盲目扩建,不攀比,不求华丽的外表,用有限的资金完成了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在建设中力求实用,讲求实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办学思路定出路

江西农业大学的决策者深深地知道,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学科建设的水平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真正实力,因此,他们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科技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调整学科发展思路,保持生物技术特色,强化农科优势,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抓住机遇,重新组建新的学科群,加快向教学科研型的多科性大学发展。"
    在这样的思路下,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0多项,科研经费8500余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编写专著(教材)310余部,在统计源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200余篇,在SCI、EI、ISTP收录研究论文110余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成熟、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近31亿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和"江西省科研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已进入北大图书馆、科技部科技信息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三家国内权威核心期刊系统。

学科建设舞龙头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江西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学科强校"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主线,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学校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不求数量、但求特色"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上,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进一步加大院系结构调整的力度,现设有农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南昌商学院、中科软件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系、外国语系等16个院系,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一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现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54个本科专业,其中19个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共涵盖52个,均具有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有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5个,形成了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文、法、教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在汇聚学科队伍方面,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引进政策,设立人才培养引进专项资金,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资金投入、岗位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加强"人才工程"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政策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氛围,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队伍。

师资队伍是关键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江西农业大学坚持"人才兴校"的理念,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的管理机制,全方位打造动态人才高地。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有计划地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和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对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给予140平方米住房一套,5万元科研启动费,3万元安家费,并根据具体情况,在科研资助经费、配备学术助手、住房、家属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的待遇。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教师考研考博,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交流、培训和访问,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56人,其中教授85人,副教授236人,国家接触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76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全校共有3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48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学校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制定并实施了《教职工岗位津贴实施办法》,优劳优酬,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分配进一步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倾斜;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激励机制;实施名师工程,鼓励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根本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江西农大树立"质量立校"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和管理,努力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一是优化经费支出结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04年开始学校按生均1000元标准给院系划拨教学"6+1"项经费,以保证日常教学的投入,同时,加大了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室总建筑面积达到36735平方米,各类教室328间,其中多媒体教室41间,总座位数30424个,学校图书馆藏书达9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684万元,数理化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核心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达到进一步加强,使全校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98%以上。二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补充完善教学大纲。2002年以前,学校只有农、理、工、经、管五大门类,27个本科专业,2002年至今,共增设了2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农、经、管、文、法、教8个学科门类,与此同时,对全校个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微调,对近两年增设的5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完善。新专业的设置,为学校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开辟了新的生源渠道,扩充毕业生就业途径,降低了办学成本,为学校办学增添了活力。三是锐意创新,加强精品课程和品牌讲座建设。学校制订了《江西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了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两批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森林培育学》等7门课程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质课程,《经济学原理》等21门课程得到了校级重点资助。学校还将在近几年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优质课程,30门左右的省级优质课程。
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攀升,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毕业生以其深厚的知识积累、出色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赏与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处在江西省高校前列,其中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农学类各专业毕业生也一直供不应求。

投资政策有侧重

尽管在校园建设上,江西农大本着实用的精神,没有盲目贷款投资,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但是在制订建设规划时,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瞄准世界前沿,捕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发挥学校的优势,制订不平衡的发展战略。
从1998年至2005年,学校提出了"突出学科建设,强化重点学科,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路,实验室、基地、人才梯队培养等经费投入达4000多万元,先后有12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数年均增长了40%,新建实验室26630平方米。新兴学科得到发展,优势学科更具特色。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森林培育、作物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学等学科不仅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实行有重点的集中加大投入法,例如,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9年12月由江西省科技厅批准为江西省第一家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5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实现投资1340万元,其中实验室建设投资230万元,实验基地建设投资250万元,实验设备总值达到1650万元,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实验室成为了我省惟一一个被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的实验室

和谐校园做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可靠保障。江西农业大学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放在重要工作位置,积极构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人和校兴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德育为先。在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学校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构筑大学生成长成才新体系。一是抓"三德"促"三风"。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契机,在学生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三德"教育,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好转。二是抓"载体"促教育。通过长期举办以论坛等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深厚学术人文底蕴的教育氛围。三是抓实践促成才。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演讲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社会实践,努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江西农业大学对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常抓不懈,曾多次获得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目前,已初步建设成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高雅的文化品味,良好的道德水准,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现代气息、体现时代特征的生态式学校。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铸就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科教精神。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六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教学、科研、行政、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使得江西农业大学的路子越走越广阔,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西农业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基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