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发展成就(二)】本科教学篇

发布者:xcb发布时间:2018-07-03浏览次数:843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按照“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一、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紧贴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结构合理。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截止目前,我校共获得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名师15名,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

二、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并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现有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农科优势和生物技术特色,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和提升。学校数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淘汰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增设符合建设需要的专业。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各类特色品牌专业23个(53个次),占全部本科专业的39.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做好顶层设计,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每4年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以体现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为目标,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积极推动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逐年提高。

促进实践教学。学校结合农业院校专业的实际,注重实践、学习致用,形成了“三三三”模式的实践教育特色,即:结合生产教学实践、科技服务实践、社会调研实践“三实践”,依靠教学实践基地、科技服务项目、学生社团活动“三平台”,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育培养与服务社会“三结合”,推进实践育人。

三、营造优质育人环境,完善个性化、开放式、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个性化培养。学校在第一批次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设立惟义农学实验班,同时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聘请校友为创业导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抓手,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推动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开放式和研究性。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实施开放式培养。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扩大国际合作办学规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我校软件工程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牢牢把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和稳定人才四个环节,坚持“教师优先、教学优先、学生优先”的原则,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以创新用人机制和优化用人环境为关键,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协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为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引导和激励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的教师们,学校设立“大北农教学精英奖”,2017年共评选出六名教师,奖励10万元。



供稿:教务处  编辑: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