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发展成就(三)】科学研究篇

发布者:xcb发布时间:2018-07-05浏览次数:703

江西农业大学秉承着科技创新“顶天立地,服务三农”的实践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科技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科技创新蒸蒸日上

1、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学校整体科研竞争力不断提升,科研总经费由“九五”期间的0.26亿元增加到了“十一五”末期1.75亿元。进入“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抢抓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的良好机遇,新增科研项目3000余项,科研经费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4年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十二五”以来科研经费累计超过7.5亿元。

2、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技奖项近6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146项,其中由我校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成奖118项。其中1978年“化学杀雄杂交稻‘赣化2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获;1986年“中国农业昆虫地理分布”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西藏农业昆虫及杂草”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特别是“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江西省零的突破;“猪重要经济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和“江西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分别获2005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先后选育水稻、西瓜、猕猴桃、脐橙、玉米等新品,其中2007年中晚稻新组合“淦鑫688”为江西领到了首张超级稻“身份证”;2008年,“厚竹”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竹类植物新品种。2016年,该品种通过江西省林木品种审定,成为省级良种。2018年,“厚竹”入选国家级林木良种,是我校获得的首个国家级林木良种,也是我国首个毛竹国家级良种。

优势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构建了全国最完善的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和全球唯一的家猪嵌合家系群体等多个重要遗传材料研究平台。2015年在《自然-遗传》发表了我国猪遗传育种领域第二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发现了植物系统学上非常重要的新属——华木莲属,等等。

3、创新体系日趋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创新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1999年江西省首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学校,2014年获准组建“省部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唯一的依托省内高校独立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创新平台近2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南昌市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各类科研平台50个,“金字塔”型创新平台体系日趋成熟。

4、科研队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荟萃了一批科研拔尖人才。如著名昆虫学家章士美教授,农业微生物学家欧阳谅教授等。2011年黄路生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省自1955年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本土培养出来的中科院院士。学校现有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是江西省本土培养“杰青”最多的单位。学校注重创新团队建设,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建设,作为核心协同单位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我省零的突破,依托优势学科,加强顶层设计,强前期培育,先后获认定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1、依托创新成果,支撑引领发展。扎根土地,服务“三农”。上世纪80年代,江西农业大学主动承担了“鄱阳湖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赣南农业技术开发示范”等一批项目,有效促进了农业区域开发,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近年来,学校的科技与产业结合更紧密,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中芯1号’全基因组芯片及其配套评估技术”等一系列猪遗传改良、育种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了“小基因”支撑了生猪大产业发展。

  学校选育的“淦鑫688”“五丰优T025”等一批超级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双季稻“早蘖壮秆强源”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新品种推广面积6500余万亩,栽培新技术推广4200余万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0亿元,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实现我国水稻生产十二连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育林及矿山复垦与植被修复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持续保住江西的“绿树青山”提供了有力支持。

前耕不断,再奏新声。近年来,学校学科增点长不断增多,蜜蜂养殖、肉牛养殖、猕猴桃品种选育与栽培、油茶栽培、观赏型油菜品种等一批具有高应用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引领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构筑服务体系,加快成果转化。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按照“校地、校园、校企”科技合作模式,围绕生猪、水稻、油茶、脐橙、猕猴桃、牛肉、花卉苗木、蔬菜、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与全省100个多县市区政府园区(企业、合作社)深度合作,建议了一批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示范试验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式服务站、组建16个科技特派团近200名科技特派员,拓宽科技成果示范与转换的渠道。学校先后与赣江新区、抚州市、弋阳县、上栗县、万年县、万载县等多地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发展布局升级、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先后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正邦集团、大北农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构筑最直接的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3、对口支援帮扶,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014年获准成立江西省唯一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建成了以综合服务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博士农场为核心的多元示范推广体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特派团6161精准扶贫与科技服务模式”,在井冈山市、大余县、兴国县、寻乌县、永新县等地精准帮扶成效显著。

4、打造特色智库,咨政服务“三农”。“科技农业”与“人文农业”双轮驱动。江西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近年来,学校大力打造新型特色智库,创立内刊《调查与研究》,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依托托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西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开展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强省等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智库成果,多次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已经明确,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工作将乘着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东风,继往开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用“顶天”的成果、“立地”的服务,积极践行一所农业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科技处  编辑: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