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根基,始终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课题。2025年暑期,江西农业大学组织各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赣鄱大地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乡村基层,从探访革命旧址到传承红色基因,从宣讲英雄事迹到践行初心使命,师生在实践中感悟家国大义,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春血脉中生生不息。
踏访红色遗址,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红色记忆。各实践队循着先辈足迹,在纪念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
研究生院红忆玉山实践团在玉山县开启了一场“红色溯源”之旅。在杨惟义纪念馆,队员们凝视着泛黄的昆虫标本和科研手稿,聆听这位农业科学家在战乱年代坚守科研报国的事迹。“杨先生以专业学识守护农耕命脉,这种‘科学救国’的担当,正是当代农科学子的精神标杆。”队员李雨桐在笔记中写道。移步方志敏清贫纪念碑,讲解员诵读《清贫》手稿中“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字句时,现场一片肃静。在玉峰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草鞋、战士们的家书,无声诉说着“向死而生”的壮烈。队员们通过录制红色影音、开展微党课,将这些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让更多人知晓这片土地上的革命记忆。队员们沿着红军行军路线登上方志敏战斗过的高山,在防空洞遗址前听当地老人讲述“雪夜送棉衣”的军民鱼水情。“零下十几度的冬天,村民把仅有的棉衣送给红军,自己穿着单衣过冬,这种信任正是革命胜利的根基。”队员们将这些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在乡村大舞台演出时,许多老人流下热泪。
动科院红韵筑梦张公社会实践队的足迹印刻在南昌方志敏烈士陵园。7月2日清晨,队员们在方志敏铜像前举行庄重的敬献花圈仪式,整理缎带时指尖轻触铜像斑驳的衣角,仿佛触碰到先烈当年的赤诚。在陈列馆内,“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典故、“腰缠金条乞讨”的清廉故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绝笔信,让队员们数次红了眼眶。“方志敏在狱中畅想的‘可爱的中国’,正是我们今天奋斗的模样。”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让“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有了更鲜活的注解。
职师院红色筑梦・青春力行沿背实践队在莲花县沿背村解码“甘祖昌精神”。队员们走进甘祖昌陈列馆,锄头、军装、修水利的笔记本……实物背后是将军解甲归田、带领乡亲开荒种地的故事。“放弃将军待遇当农民,这是最动人的爱国选择。”队员邓雅雯感慨道。在反修桥遗址,队员们听村民讲述甘祖昌如何带领群众用简易工具攻克地质难题,仅三个月就建成便民桥:“一锤一凿都是初心,一砖一石皆是担当。”实践队在此开展微党课,将桥梁建设的奋斗精神与乡村振兴的使命相连,让“艰苦奋斗”有了新时代的诠释。
创新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代际传递,各实践队面向青少年设计互动性、体验性活动,让红色故事可感可触,让爱国种子扎根童心。
生工院微光“童”行团队在大余县杨梅村的“红色课堂”充满童真与力量。队员们教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五角星、红旗。团队还设计“重走长征路”趣味关卡,孩子们在“湘江战役”模拟接力中体会团结,在“遵义会议”知识问答中学习历史。“以前觉得红军很远,现在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大时,已经在保护国家了。”孩子们的感悟朴素而真挚。通过这些活动,红色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爱国情怀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他们的成长。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化材院“薪火逐梦”实践团在南昌厚溪村用艺术激活红色记忆。队员们带领小朋友绘制“红色画报”,井冈山的星火、长征路上的草鞋、天安门的红旗……“我画了天安门和放飞的气球,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孩子开心地说到。画笔勾勒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历史脉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团队还组织“红歌传唱”活动,《映山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童声在村庄回荡,红色旋律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践行使命担当,以实干传承红色精神
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各实践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动力,在科技助农、民生服务中书写青春担当。
动科院兴农“蜜”方团队在安远县的实践,是“红色精神+科技助农”的生动写照。团队先在天心整军旧址学习“赣南三整”精神,领悟服务“三农”唯有具备“三整”精神,才能打造纪律严明、团结协作、思想坚定的助农队伍,为乡村振兴筑牢组织根基。 随后将这种作风融入养蜂产业帮扶:像红军“调查研究”般走访100余户蜂农,收集1200条产业数据;如“群众路线”般开设“田间课堂”,手把手教蜂农培育优质蜂王;并捐赠智能蜂箱,帮助蜂农上官恩伟实现产蜜量提升。
工学院沼清赋能实践团在新余市人和乡进行生态实践。队员们在蒙山纪念馆学习“红色矿工”艰苦奋斗精神后,携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赴江西正合生态农业基地开展技术验证。志愿者们化身“技术探路者”,实地部署系统并直面生产挑战,通过“工艺解谜”环节与企业技术骨干热烈探讨,优化了除杂效率与智能配比算法,成功验证“变废为宝、精准供养”的技术路径。队员们以“垄上惜泉传语,灶前节水共行”为主题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及生动讲解示范,向村民普及和剖析工农业浪费现象,重点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并传授家庭“及时堵漏”、“一水多用”、“精准取水”等实用妙招,引导村民从生产到生活全过程节约用水。“红军守护的是家国领土,我们守护的是绿水青山,都是爱国。”队员的话道出了实践的意义。
从革命旧址的沉思到田间地头的实干,江西农业大学学子在暑期实践中完成了一场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爱国情怀不再是口号,而是服务乡村的每一个具体行动。
正如实践队员在日志中所写:“我们走过的红色土地,教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服务的乡村百姓,指引我们‘往哪里去’。”这场跨越盛夏的实践,让青春与祖国同频,让理想在实干中闪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最鲜活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