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成立成长的农业高校,江西农业大学聚焦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服务,为我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提供强大技术和人才支撑。
聚焦产业求创新 攻关突破惠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将家猪的遗传育种作为团队的研究方向,构建完成了国际上最为完善的中国及全球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主持完成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选育改良了我国20个生猪主产省35家大型种猪育种企业的84个核心育种群,破解了由仔猪大肠杆菌K88造成的腹泻致死这一困扰养猪生产的难题。
2017年,黄路生牵头组建全国家猪育种技术联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项基于家猪基因组全序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精准”育种新技术——“中芯一号”,实现了我国地方及商业猪种育种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中芯一号”超越了欧美现有的同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贺浩华教授,30多年来矢志追寻一粒种子的梦想。他的研究团队在两系杂交稻、三系杂交稻尤其是双季超级杂交稻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了水稻显性核不育性的应用,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目前,贺浩华团队育成水稻新品种40多个,其中淦鑫688是江西省首个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成为2010年以来江西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
围绕“一头猪”(种猪)、“一株稻”(超级稻)、“一只蜂”(蜜蜂)、“一棵树”(樟树)、“一根竹”(厚壁毛竹)、“一粒果”(猕猴桃)、“一枝花”(彩色油菜花),江西农业大学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攻克了一批行业产业关键技术。近年来,学校自主选育新品种28个、授权专利435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3000余万元。
演绎服务多重奏 连村连民促振兴
与资溪县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同80余个县(市、区)、1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组建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团,主动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任务……江西农业大学紧盯“三农”发展瓶颈问题,以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生猪、水稻、 蜜蜂、蜜橘、白莲、红茶、虾蟹等产业,学校分两批次成立了19个科技小院,实行1个科技小院、进驻3位支部党员、联系若干位专家和研究生的“1+3+N”的技术服务模式。据彭泽虾蟹科技小院负责人阮记明博士介绍,他们每年至少培训400人次,传授稻虾共作技术和经验。运用这种新模式,可亩产有机稻 600斤、小龙虾300斤,亩均收益6000元,提高了种养户的经济收入。
在江西农业大学,一支由200余名教授、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团,成为行走在赣鄱大地的流动专家。他们与449个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技服务关系,建立各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基地72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超过12万亩,累计开展培训768期,培训“新农人”5万余名、推广和解决关键技术2339项、引进新品种1307个、帮助指导贫困农户17155户,帮助企业和贫困农户直接增收近5亿元。
大专、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19134人顺利毕业,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村“两委”干部,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骨干力量……这是江西农业大学承担“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交出的答卷。
江西日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1-11/23/content_17569_5333489.htm
报道:宣传部 袁甲 审核: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