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江到滨海湾,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认知边界。一群江农学子,在花园城市的方寸之地,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近日,我校2025年度暑期国际交流新加坡研学项目圆满完成。惟义实验班19名大一学生在吴国平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参访新加坡三所高校及创新农场,通过“理论+实践”模式,系统学习新加坡在农业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创新经验,拓宽了国际视野。

探前沿:课堂上探索农业创新
在新加坡社科大学“食物与能源”课堂上,教师以“新加坡90%食物依赖进口、淡水仅够支撑4天”的数据,直观展现资源危机紧迫性。随后,楼顶微型水培农场成为实践课堂:废弃塑料瓶通过简易改造变为立体菜园,提出“资源循环是农业未来”的创新理念。
南洋理工大学博弈论课堂则以“食堂摊位折扣战”为案例,引导学子运用纳什均衡理论解析市场竞争。抽象理论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领悟“理性工具可破解农业复杂决策”的思维方法。两所高校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育,为大家提供资源困境破局的新视角,同学们深受启发。

践真知:农场体验科技应用
在东南亚最大鳄鱼农场,学生们实地考察了从鳄鱼孵化养殖到皮革加工,再到主题观光,“养殖—加工—旅游”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路可视鱼菜共生农场“自动化调控+生态循环+立体生产”模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产出和近零排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悟人文:躬身实践与多元协作
在社科大学水培实践课上,资深教授俯身蹲地,手把手帮学生调整塑料瓶角度的场景,让同学们动容。牛车水中式骑楼飘散的肉骨茶香、小贩中心各族群共享的餐桌、城市规划馆里“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蓝图,让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强大从不是同质化,而是让差异在协作中绽放光芒。”

结硕果:深化认知启迪未来
在成果汇报会上,各小组展示了扎实的研学成果,涉及社区微绿地建设、绿色出行价值论证等多个方面。此次研学深化了学生对农业创新关键要素的深入思考: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思维革新,新加坡案例证明高效农业创新未必依赖昂贵设备;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及不同领域(课堂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与优势互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与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