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稻穗映初心 躬耕农桑情——记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10 点击:

率先构建了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体系、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研发江西第一个机插育秧基质产品……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成绩裴然的背后,是一个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攻关创新;他们践行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三尺讲台培育农科新人。他们就是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

服务国家战略  坚守农桑之朴

江西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上调粮食的两个省份之一,常年水稻播种面积 5100 余万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列全国第三位,双季稻种植比例居全国第一位。尽管江西的双季稻播种面积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大,但与周边省从相比,江西的双季稻生产长期存在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米质差等突出问题。从国立中正大学稻作栽培研究创始人周拾禄先生创建稻作栽培研究开始,江西农业大学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就坚持生产第一线,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不管烈日酷暑、暴雨洪涝,始终把双季稻生产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从水稻地方品种鉴定工作的开创到粳稻起源新假说的提出,从国内首个双季稻吨粮片的创建到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作用的首次提出,团队始终坚守农桑之朴,守住双季稻生产这一关键,致力于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战略,先后涌现出周拾禄、周长信、施珍、戚昌瀚、刘宜柏、石庆华、潘晓华、贺浩华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学者,逐渐铸就了“俯首农桑,耕读致远”的团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农人前仆后继、开拓创新。团队的科研条件也从刚开始仅有的一间 10 平米左右的小房间逐渐发展成为拥有教育部、江西省等不同级别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以“上高水稻科技小院” 为代表的完善的科研基地。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秉承这份质朴的目标和情怀,新时期在团队负责人、副校长曾勇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道路上漫漫求索、砥砺前行。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双季稻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困稻作艰辛  革新稻作良法

在解决双季稻生产中“为什么种”的同时,团队也不断聚焦“怎么种”的问题,持续以科技赋能水稻生产,在高产创建、机械化生产及优质稻栽培等领域不断发力,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针对长江流域双季稻单产水平长期受限的产业难题,首次明确了区域双季稻高产的株型特征与群体形成规律,创新性提出“前期早蘖稳长、中期壮秆大穗、后期冠强根健”的技术路线,并研发出“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亩产1200公斤的定量化调控指标体系。该技术累计推广1332.02万亩,增产稻谷5.29亿公斤,为农民新增纯收入9.87亿元。技术有关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面对农村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以机插技术为突破口,成功研发出江西省首个本土育秧基质产品,建立机插稻精确定量基本苗公式,系统性解决了双季机插稻季节紧张、栽插质量差、生育期延迟等难题。集成的“双季机插稻生产关键技术”创造了百亩连片亩产1335.2公斤的高产纪录。这一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研发的“申江”牌育秧基质成功实现技术转让,转让金额达600万元,成为全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秧基质品牌。

针对优质稻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低、米质不稳等突出问题,团队创新性构建了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连续五年入选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并于2024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此外,团队还以实际行动助力“赣米”品牌实现全面提档升级。他们牵头制订《江西绿色生态稻米》团体标准,面向7800余人次进行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1.2万份,有力支撑了“鄱阳湖米业”“井冈山粮油”“永修香米”等区域品牌建设。有关技术成果获教育部高校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

坚持立德树人  守正育人之道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育人方面,团队始终恪守三个“相统一”。关心和尊重每个学生求知需求,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行动自觉。他们以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为特色和优势,突出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与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建立了价值引领、专业教育、创新实践、内涵活力4个模块的学生复合培养模式。

既能科技创新“顶天”,又能扎根基层“立地”,一批又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业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分别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江西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指导的“惟义农学实验班”,考研升学率达 95.8%,成为全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标杆。

团队涌现了一大批教书育人楷模,获得了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研究生层次)、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多个奖励。

作者:袁甲

审核:高芸、曾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