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中国教育报】百廿风华映初心 薪火相传启新程 ——写在江西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11-18 点击:

梅岭山高,赣江水长;巍巍学府,其道泱泱。

2025年11月20日,江西农业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

百廿载栉风沐雨,江西实业学堂怀着兴农报国的初心启航,历经江西高等农业学堂等发展阶段,在江西农学院时期实现多强融合,历经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时期的激情岁月,到如今,江西农业大学成为省部共建、特色鲜明的巍巍学府。学校始终坚守“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精神,在双甲子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部扎根赣鄱大地,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三农”共发展的奋斗史诗。

扎根红土 薪火永

1905年,在“废科举、开新学”的时代潮流中,江西实业学堂肇启山林。彼时的中国,农耕文明正遭遇着冲击,这所新生的学堂以“改进农业技术,培育实用人才”为己任,师集中外、课涵中西,在赣鄱大地播下兴农强国的种子。1908年,学堂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940年,学校在抗战烽火中延揽大师、弦歌不辍,在战火硝烟中守护高等教育火种,开始开展本科教育。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成为校长并兼任农学院院长,农学院中名师荟萃,教学相长的氛围浓厚。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南昌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兽医专业,江西兽医专科学校,河南、湖南、广西3所农学院的兽医专业以及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原信江农专)合并,成立江西农学院。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杨惟义担任院长,学校成为一所人才汇聚、师资雄厚的高校,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95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这是一所以“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为鲜明特征的新型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在办学22年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方面成绩斐然,形成“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理念,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9年,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两校融合、优势互补,开启协同发展的新篇章。197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0年11月20日,学校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以崭新姿态开启新时代的发展征程。

120年间,学校始终以俯首农桑和国家富强为己任,以“读书不忘救国”的历史担当,弘扬民族正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江西实业学堂培养的农业先驱,到如今遍布各行各业的37万余名校友,一代代江农人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不怕吃苦、敢于闯试、质朴务实的优良品格,踊跃投身基层和生产一线,为母校争光,为祖国奉献,让“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精神薪火在红土地上代代相传。


躬耕沃野  桃李芬芳  

“本科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的求学时光,是我科研道路的坚实起点。”2022年1月,198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重返母校,与自己当年的班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同堂讲授“爱党爱国、自立自强”主题“新年第一课”,分享各自从江西农业大学起步的孜孜不倦的求学往事、殚精竭虑的科研历程。二人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传承、接续攀登的科研精神以及师生间的脉脉温情,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名听众。

这场特别的“新年第一课”,正是江西农业大学百廿育人成果的生动注脚。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名家任教涵养优良学风,到因材施教筑牢学子逐梦根基;从课堂教学传递知识力量,到实践育人锤炼过硬本领,为万千学子点亮了成长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回望历史,前人的创新智慧和艰辛付出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根基。进入新世纪,江西农业大学再创辉煌:培育了1955年以来江西省本土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建成江西省首个独立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荣获江西省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获批江西省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育成江西省首个超级稻新品种,学校的重大研究成果转化为江西省和中国畜牧学领域在《Nature》上发表的首篇研究长文,每一项突破,都是学校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相互交融的成果彰显。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激发思政教育的强大动能。创建“金扁担”党建品牌,一头挑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头挑起强农兴农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品牌“金课”,组建“1+1+N”专题教学团队(1名学校领导牵头+1名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若干校内外专家协同),构建“多师同堂”模式,收获学生“高抬头率”和“高点头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英语话农史”系列课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红色走读”“红色诵读”“红色班级创建”等系列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学校入选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学校大力深化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通道,依托“惟义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等特色项目,让学生从本科一年级起,就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包括一大批国家级别人才的27个国家及省级教学团队和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的悉心指导下,触摸科技前沿,锤炼创新能力。学校创建的“五有”(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技能、有廉洁品格、有健康体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凭借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显著的育人成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全国3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学校连续多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屡获金奖,近3年,学校本科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

学校作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产学研融合为路径,着力培育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其中,“地方农林高校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江西省研究生教育类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在国家级别抽检中全部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在省级抽检中全部合格。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120年来,学校培养了30余万名各类人才,其中,14名院士勋绩卓著,30余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潜心育才,100余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杰出人才智慧显扬,无数行业英才如繁星般熠熠生辉,成为这所百廿学府的耀眼名片。


笃志攻关  砥砺奋进

2025年9月,江西农业大学捷报频传:动物科学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认证,标志着学校优势学科再攀新高;“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教师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突出的育人贡献,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一份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并非偶然的幸运垂青,而是学校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的必然结果。从实验室里的刻苦攻关到田间地头的辛勤推广,从专业建设的精益求精到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江西农业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将学科优势与区域农业特色紧密结合,用实实在在的成果,书写着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全力构建农业全领域科研矩阵。建设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重点实验室等53个部省级创新平台,紧扣“一头猪、一株稻、一只蜂、一棵树、一根竹、一粒果、一枝花”的产业需求,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了农业领域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江西农业大学表现突出。黄路生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30年成功攻克家猪育种核心技术。研发了“中芯一号”猪育种芯片,让我国生猪种业从此有了“中国芯”,使得国外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显著下降,彻底打破国外垄断;育成的山下长黑猪成为江西省1999年以来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实现我国黑猪育种“从0 到1”的突破,在全国9个省份的43家黑猪养殖企业推广,得到全国养猪行业的认可;“揭示猪血型基因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机制”“首次在国际农业动物中发现宿主基因组影响肠道菌群的因果基因突变”分别入选2022年、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安全领域,江西农业大学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组建保护生物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江西九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重要科研平台,开设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贡献智慧。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尤其是双季超级杂交稻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的“五丰优 T025”“泰优871”等80多个水稻新品种在我国南方多省份累计推广种植1.2亿亩,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金色屏障”。继黄路生院士牵头完成的项目“山下长黑猪新品种培育及推广”获得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后,2025年,贺浩华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项目“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再次获此殊荣。

此外,学校还培育出果皮光滑型脐橙、毛花猕猴桃、厚竹、高产花生等80余个特色植物新品种,攻克绿色高效水稻生产、生猪精准营养饲料配方、耕地质量提升、林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蜜蜂免移虫育王技术、水稻精量直播技术、高档肉牛养殖技术、油茶高效栽培技术、红芽芋加工技术……一项项接地气、能落地、惠民生的科研成果,如春雨般浸润乡土,为区域和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力打造农业科研高峰。目前,学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作物学、林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优势特色学科协同发展,其中,畜牧学入选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成为冲击国家“双一流”的“突击队”。植物与动物科学等6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学校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打造科技特派团“6161”服务模式,建设96个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独具特色,累计培养2.1万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农业农村部门以此为参考,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江农经验”推及全国。


传承文脉  再谱华章

漫步在江西农业大学校园,“胡先骕楼”“杨惟义楼”“姚名达楼”等以先贤名字命名的楼宇静静矗立,承载着百廿学府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化风育人的厚重文脉;1224种植物错落生长、皆成景致,75色油菜花绚烂铺展、满目鲜活——这里既是传道授业、求真探知的殿堂,亦是草木含情、生机盎然的生态乐园。

百廿办学路,文脉永相传。在独特的办学环境、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和攻坚克难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出的“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精神以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早已融入每一代江农人的血脉:战争年代,它是颠沛流离中守护教育火种的坚韧;院系调整时,它是辗转腾挪中坚守农科初心的执着;改革时期,它是恢复发展中敢闯敢试的勇气;新时代里,它是民族复兴中奋勇争先的担当。这股精神力量代代延续,成为学校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

环境陶冶情操,文化滋养心灵。近年来,学校坚持把环境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加大校园改造力度,不断提升校园功能品质,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方志敏大道”升级改造,“校中路”改从隧道穿行,形成南北校区一体的崭新格局;“校中村”整体搬迁顺利完成,彻底破解了制约学校半个多世纪发展的难题。在智慧教室中配备AI教学系统,让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现代化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大楼、设施完备的体育场馆、独具特色的庐山国家植物园江农园区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宜学、宜教、宜研的美丽图景。

如今的校园,“一区一景、一路一色,集中连片、各具特色”的生态格局已然成型。“春花秋色”的自然画卷不仅让师生尽享宜人之美,更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的天然课堂——学生在自然实践中践行农心,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换景,这所百廿学府正以崭新姿态,成为师生心中逐梦沃野的幸福家园。

百廿载岁月如歌,江西农业大学在兴农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收获累累硕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朝着‘华东地区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江西前列、特色学科创国内一流’的目标踔厉奋发。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答好‘强国建设,江农何为’的时代课题,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西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续写崭新华章!”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说。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18/content_144743_19054350.htm


作者:宣传部

审核: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