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Major Events

工作动态

Major Events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万年开展稻作探源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

“从一粒稻谷到一碗米饭,它经历了怎样的神奇旅程,你知‘稻’吗?”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农耕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现场教学在万年裴梅镇开讲。实践队师生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体悟一粒米的旅程,从田间实践中探寻古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神奇的种子:坞源早

“你看这稻种的谷芒,至今保留着野生稻的防御特征,这是1.2万年稻作文明的活化石。”在裴梅镇荷桥村的坞源早稻种保育区,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手持颗粒饱满的稻种,向实践队师生展示稻之魂——“坞源早”。作为万年贡米核心品种,“坞源早”的选育延续着明清时期的传统,从5000株稻穗中精选100斤核心种,经30℃温水浸种、恒温催芽,再移栽至冷泉灌溉的稻田,全程遵循180天自然生长周期。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印证了此地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而“坞源早”作为贡米,自明清起便以米粒饱满、香糯可口闻名,其传统种植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命的律动:插秧

稻种出芽育秧后,“一粒米的旅程”进入关键的插秧阶段。在荷桥村200亩连片贡米基地,师生们卷起裤腿踏入水田,跟着村民学习“三指分秧、深不没节”的插秧技巧——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的标准,是祖祖辈辈总结的“通风透光、丰产稳收”密码。

田间微课堂上,魏毅院长结合插秧场景阐释道:“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创造人本身’,这片水田就是最好的课堂。从插秧的‘分寸’到生长的‘周期’,劳动实践中的规律认知,正是理论扎根大地的鲜活例证。”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周小红在体验后说:“弯腰插秧时才真正理解‘面朝黄土背朝天’‘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这种沉浸式实践让我们对‘劳动创造历史’理论认知更加深刻,更加深刻领悟了‘端牢中国饭碗’的重大意义。”

质的变化:拔节抽穗

“稻作文化的演进,本质上是劳动工具、劳动方式不断革新的过程。但无论方式如何变,‘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粒米’最珍贵的价值”,刘白杨老师说。从插秧到收割,一株稻穗要经历生长、拔节、抽穗等关键旅程,历经180天的生长,这期间农民伯伯们需要付出无数次弯腰、起身的劳作。实践队成员体验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视、可感“历程”,从万年稻作文化中真正感受到了成长的奇迹和劳作的辛苦。


稻米之香:万年贡米

“好香啊!”还未走到车间,一股稻米的香甜扑面而来,实践队成员不约而同惊叹道。在万年贡米集团现代化稻米加工车间里,成熟的稻谷经清理、碾米、色选等工序,蜕变为晶莹的“万年贡米”。从粮食到富民产业,再到文化标识,实现了一粒米的价值升华。魏毅院长表示,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入研究稻作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推动“政校研”协同发展。师生们吸吮着农耕智慧与实践力量,从种子到秧苗,从劳作到传承,“一粒米的旅程”仍在继续。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合喜、廖慧、周小红;终审:魏毅)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魏毅、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