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绿源协会自2024年4月获批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第一批成员单位及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以来,始终以“传播环保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践行志愿服务、增强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初心,围绕“校园深耕、生态攻坚、乡村赋能”三个维度,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江农青年篇章。
校园深耕:从“点滴实践”到“习惯养成”
绿源协会以校园环保“微实践”为起点,引导师生将“节约、循环、低碳”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计量”的具体实践。一是开展光盘打卡全民公益行动。吸引16个学院3999位师生参与,光盘次数达9.1万次,节约粮食近6900斤,碳排放减少约13.36吨。二是开展旧物回收资源循环利用行动。“军训服回收活动”“资源循环,绿色银行”等一系列活动使闲置物品“重获新生”,同时培养了学生环保习惯,推动节约理念融入日常。回收军训服1万余套(件),旧衣物、矿泉水瓶、废旧书籍等可回收物近6000余斤,部分物资捐赠给南昌市红十字会“衣加衣”志愿服务队和南昌环卫所,其余物资回收所得资金约3000元,并全部捐赠给河南红十字会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用于环保公益活动;三是开展节水从我做起活动。以“世界水日活动”“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组织社团成员深入学生班级开展“珍惜每一滴水”中国水周主题宣讲50场,组织学生800余人集中观看中国首部节水纪录片《零水日》,联合校节能办组织开展“水在身边”短视频挑战赛活动,收到作品19件。
生态攻坚:从“应急行动”到“体系构建”
绿源协会打造的“一路向北”等四个品牌活动不仅构筑起立体化的环保行动体系,更见证了志愿者们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切实行动的成长历程。一是开展“一路向北”活动。协会每年组织逾百名热心会员集体徒步梅岭,向群众发放宣传单、讲解环保知识,并同步清理沿途垃圾及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二是开展“保护白鹤行动”。
2025年,组织百余名志愿者们于五星垦殖场、成新农场等地开展了为期三个月共16次保护候鸟的巡护活动,累计拾捡近百个农药瓶和近百个垃圾袋,救助白鹤等鸟类10余只,并向500余名居民和游客宣传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候鸟知识及法规。三是开展“清水行”行动。志愿者们每年定期对赣江南支、中支、北支的水质进行检验分析,并对赣江部分支流的岸边垃圾进行收集和性质分析。该持续性的实践活动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沿岸生态的改善。四是开展“保护母亲河,共饮赣江水”环保志愿行动。通过“一堂节水护水宣教课”“选拔一批河小青”等品牌活动,推动节水护水理念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引导全社会自觉做节水、惜水、爱水的宣传者、监督者和践行者。项目足迹遍布南昌、九江、吉安、上饶等地的20多个县区。该项目在2024年6月获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攻坚行动的影响力。
乡村赋能:从“短期服务”到“持续增效”
协会立足乡村实际需求和痛点问题,结合会员专业背景,服务模式从早期单纯的短期环保行动逐渐转变为专业赋能、意识提升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是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连续组织队员以环保课堂和科普手册等形式,为乡村儿童传授环境知识,并向村民普及实用环保技巧。组织队员排查了百余条河道,积极协助清淤除污工作,使乡村河道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宜人景象。二是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围绕农村污水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等课题的调研,深入全省11个地市50余个村庄,收集问卷近1000份,撰写“绿色筑梦,共治乡村人居环境——南昌市溪霞镇人居环境整治优化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十余份,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三是专业助力科学种植及产业节能降耗。近年来,持续为近百户农户开展科学种植及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助力农产品提质增效;结合环境工程与化学专业知识,为李渡镇烟花企业的生产工艺优化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建议2条,加速传统产业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