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云山深处的“山海情”

发布时间:2021-06-30 点击:

翻过一座座山,循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云山村便映入眼帘。“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白莲,蔬菜大棚里忙碌的身影,野生峰箱旁幸福的笑脸,农业科技大讲堂上求知的眼神……这是云山村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如今的云山村再也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随着我校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云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腰包变鼓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党群社群关系变近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变丰富了。云山村408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17户贫困户退出贫困序列,省级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在这片土地上,江西农业大学努力践行强农兴农使命,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力,再添新彩。

从“农大人”到“云山人”,实干担当体现江农本色

“有事儿找张书记”这是云山村村民的口头语,“只要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张书记说,他一定会帮我们想办法”。张斌才,是第二任江西农业大学驻云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

初来乍到,张斌才不熟悉村里的情况,当地方言都听不懂。不清楚、听不懂,就从每一户开始熟悉,“张书记半年时间对117户贫困户逐一上户走访,和村民话家常,了解每一户情况。”左拔镇镇长董振华说道。从此,云山村的山野田间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刚开始来的时候,只是完成学校交给的工作,后来开始热爱这片土地,想通过自己的岗位为村民做点什么”,张斌才说道。从“农大人”到“云山人”的转变,是驻村干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驻村队了解特困户曹书读家里2位老人70多岁,儿子早逝,儿媳身体残疾,还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这一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队员们自掏腰包为曹书读家添置生活必需品,帮忙种养、采摘白莲,为孩子们申请了社会补助。把贫困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几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下,云山村完成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轨。


从“输血”到“造血”,产业发展贡献江农经验

“开始养蜂之后,我的收入比原来多一倍。”贫困户吴招娣欣喜地说。学校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进行“一站式”帮扶。根据云山村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以养蜂、白莲种植为主,小型特色养殖产业副的种养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依靠学校蜜蜂研究所技术支撑,专家服务团深入农户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成立云山蜂业合作社,共吸纳贫困户41户。学校不仅指导“如何养”,还帮助“怎么卖”。学校各单位购买云山村贫困户蜂蜜12000多斤,资金约达65多万元。另外,还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开阔农民增收路,农户年均增收2200元。

在云山村有这样一句话“最是一年夏好处,映日白莲满云山”,成片的白莲让夏日的云山村美不胜收,同时,也带来可人的经济效益。如今,白莲已经成为云山村重要的产业。

但种植白莲产业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大家不认可种植白莲,为了打消农户疑虑,学校出资15万设建200亩白莲种植基地,免除贫困户一切费用,获得收益由参与种植贫困户获得。经过两年努力,贫困户看到白莲产业的致富路,由“不敢做”到“想要做”,共有80户贫困户参与白莲种植,占全村贫困户的68.4%,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

另外,因地制宜发展小型特色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已有规模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10户,水产养殖户5户,家禽养殖户7户。还发展100亩优质粮油基地,25亩优质有机绿色蔬菜基地,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


从“这样做”到“怎么做”,乡村振兴提供江农智慧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养猪生产和疾病防控。”驻村科技特派员吴登堃在贫困户中开展“农业大讲堂”,进行“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的培训。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提供培训资金4.9万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点、线、面多管齐下,为乡村振兴知识赋能,注入生力军。

线下,集中组织培训,解决存在共性问题,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指导,通过各类活动累计培训种养户1300余人次;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对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组建“养猪技术交流微信群”等线上培训平台。同时,大力支持农村书屋建设,先后募集各类图书1400余册。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各类扶贫捐款6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43人。

 


报道:宣传部 王诗慧  审核:高芸


作者:

责任编辑:g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