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农大新闻

我校师生追忆袁隆平院士

发布时间:2021-05-24 点击:

5月22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名誉教授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与我校长期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2006年,袁隆平院士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2014年教师节当天,84岁的袁老来到学校,与师生们亲切座谈交流,分享杂交水稻研究历程和感悟;20159月,袁老亲赴德安县河东乡,为我校农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202011月,在江西农大建校115周年前夕,90岁的袁老为江农发来祝福视频,他说:“作为江西人,我曾多次来到江西,到过江农校园,与江西农业大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合作,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中,与江西农大的科研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我这个“90后”与江西农大这个“00后”,今后共同努力,携手为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寄语江农师生,铭记“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热血和才华!



     今天上午,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副校长贺浩华代表学校赶赴长沙送别袁老,深切悼念袁隆平院士!

噩耗传来,我校师生无不悲痛,纷纷在微信、微博留下对袁隆平院士的缅怀之情,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贺浩华(副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22日确证袁隆平院士已离开我们时,我的心情非常悲痛!袁老师的离去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他是我国水稻科学的一代大师,我从学生时代就崇敬袁老师的成就与贡献,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成才得益于袁老师的帮助与教诲。袁老师一生热爱农业、钟情于水稻,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继承隆平精神,不畏艰辛、执著追求、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潜心创新,热爱实践、挑战自我、乐观豁达,更加努力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奋斗。

曾勇军(我校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深感悲痛!袁院士是水稻科技领域的引路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杂交水稻事业,坚守生产第一线,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袁院士的关怀和亲自指导下,我们团队有幸承接了2个超级稻攻关项目,一个是2015年实施的“超级杂交稻不同生态区多点联合试验协作项目”,另一个是2021年开展的“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项目”。如今,位于江西南昌恒湖农场以及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2个试验点的早稻正郁郁葱葱地生长,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和发扬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立足岗位、扎实工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商庆银(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副教授)袁院士及其团队协同开展的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研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如何让水稻在更高产的“稻”路上前行是袁老和他的团队从未停止追求的目标。在江西地区开展的超级杂交稻攻关研究,袁院士每年都会亲自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技术,他待人温和、平易近人,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他的研究和理想。他的努力与奉献,令我们这群水稻工作者对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研究充满了热情!

边建民(农学院教师):回想起在海南、长沙等地多次聆听袁老的讲话,他谦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和胸怀祖国与人民,对我影响至深。作为一名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科研工作者,继承袁老的遗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不负时代,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不懈奋斗。

王丙庆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作为一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我能够深刻体会育种工作的辛苦,而袁隆平院士能够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投身育种工作,躬耕田野,死而后已。继承袁老的遗志,扎根田野里,耐得住寂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程琴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硕士):袁老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对袁老最好的怀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缅怀稻田守望者,去做时代追梦人


国士无双,江农师生沉痛悼念!

稻下乘凉梦,激励师生接续奋斗!




报道:宣传部  审核:贺一松

作者: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