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大的故事

我与农大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农大的故事 -> 正文

郭庆舜:难以忘怀的岁月

日期:2025-05-15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大学毕业已37年了。1984年9月我以超过江西农业大学录取线33分的成绩(513分)第一志愿被农学系作物栽培专业录取。入校后,因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好,先后担任了班长、系学生会干部、校学生会干部等职务,四年大学生活充实而又快乐。1988年7月毕业分配到德安县基层工作,2001年8月调回母校也24年了。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经常回忆起往事,我也不例外,时常会想起自己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今年“五一”期间,在家整理资料,意外发现了1987年5月江西日报、江西青年报刊发我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的两个“头版头条”的剪报,令我激动不已。手里拿着这两个剪报,一幅幅当时开展咨询活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记得是1985年9月,刚刚进入大二学年,农学系辅导员宋秉斌老师找到我,说我在班上表现还不错,因农学81级学生已毕业,系科技咨询小组组长还没有适合人选,系里决定让我当农学系科技咨询小组组长,负责系里的农业科技咨询工作。于是我辞去了班长职务,课堂学习之余,就做起了农业科技咨询工作。咨询小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回复全国各地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回信;二是帮助来信的农民朋友购买学校老师培育的良种,主要是赣化二号;三是配合系里的老师下乡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因我还是二年级,刚接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没有开始上。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主动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争取高年级同学支持参加咨询活动。在咨询工作中,我们每一位参加咨询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对于农民信中提出的问题,自己了解的就直接回复,不了解的问题,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咨询任课老师,回来再认真整理回复,有时回复一封信要花几天时间。到了1986年上半年,因为全国各地群众来信越来越多,来信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广,单靠农学系的学生难以完成回信任务。为此,我向校团委提出建议,成立全校性的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作用,做好来信回复工作。  

1986年9月,学校团委副书记孙欣同志找我谈话,告知校团委已决定让我到校学生会任职,担任学校学生会社团工作副部长,第一项任务就是组建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这项工作由校团委副书记兼校学生会秘书长梁钢老师负责。9月以后,在梁老师的指导下,我与林学、牧医、植保、园艺、农机、农经几个系学生会负责人联系,要求各系成立大学生咨询小组,到11月底,各系咨询小组全部成立到位。1986年12月5日,学校大学生科技咨询中心在东教学楼203教室宣布成立。成立后,我们把中心的宗旨及服务方式广而告之,在江西科技报作了广告,我还与每个县的县长写了信件,邮寄了我们的材料,记得有瑞金县长罗春涛、永新县长郭荣腊、德安县长周雍强等领导给我回了信,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学成之后为江西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我们每年还要配合老师一起开展下乡科技服务活动,比如去新建县、南昌市郊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这标志着学校大学生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7年开学初,我担任校学生会社团工作部部长,为进一步做好科技咨询工作,我注重争取多方支持,广泛开展活动。一是争取教务处支持,将东教学楼三楼卫生间边上的1间储物间给咨询中心当办公室,里面订阅了全国各省的农业科技报,农村百事通等杂志,我个人也订了1份《农村工作通讯》,供同学们查阅。二是争取校党委宣传部支持,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黄洪友老师对咨询工作非常支持,每次都会给我们几十本宣传部的格子稿纸。各咨询小组回信用的稿纸都是由宣传部提供。三是勤工助学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每年开学或节假日,咨询中心的同学们到学校印刷厂批发出厂价的学校信封、软皮抄等,到各学生宿舍出售,适当赚取一点钱,一年300至500元不等,用于购买回信的邮票。四是争取校团委在社团工作经费中开支一点。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党委宣传部安排袁良凤老师来采访我们,总结了我们开展咨询活动的情况,写了专门报道。1987年5月,江西日报、江西青年报均头版头条予以了报道(见附件)。同一年,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也予以了宣传报道。我们的事迹得到广泛关注。第二年校团委将我们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的事迹材料上报团中央,得到了团中央的肯定。因此,1988年5月,学校第一次获得了全国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

记得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中指出:“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今天,在两个“头版头条”刊发38周年之际,我把38年前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希望如今的江农学子:一是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瞩托,自找苦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二是能传承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情怀,将来更好地情系“三农”,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


谨以此文献给学校办学120周年!